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我国发展未来产业的政策导向从“积极培育”走向“系统布局”,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重要指引。未来产业独特的产业特征对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赋能构建起可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为未来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关联和互动机制
新质生产力正在重构产业演进底层逻辑。从技术创新的维度看,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通过“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转化”非线性路径实现生产力能级跃迁。从生产要素的维度看,生产要素形态和配置方式影响产业形态和变革趋势,进而决定社会生产力的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未来产业的独特性体现在前沿性、不确定性、长周期性、跨界融合性和国家战略性。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联和实践互动: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力和资源要素保障。首先,生产要素的数字化重构,数据、算力、算法构成的新型生产要素体系搭建起未来产业全新的价值创造模式;其次,要素组合的跨界融合,如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催生合成生物学产业,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结合加速超导材料研发进程;最后,创新要素的生态化发展,如开源社区形成全球性知识共享网络。
另一方面,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和产业载体。未来产业是检验科技创新有效性的重要场域,为新质生产力的价值转化提供市场化实现路径。未来产业通过重构价值创造模式,将新质生产力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变现的完整链条,实质上是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层面的价值释放过程。未来产业的特殊性对传统的制度框架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推动形成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
未来产业及其投入增长机制的理论分析
未来产业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规律对建立有效的投入增长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投入结构新要求。首先,未来产业的前沿性技术具有研发周期长、多学科交叉性强、颠覆性影响深远等特点,决定了必须通过持续的基础研究投入构建产业发展的底层技术优势。其次,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的不同阶段,需要建立差异化投入机制。
二是投入耐力新要求。未来产业从实验室概念到商业化落地需经历“基础研究—技术验证—工程化—产业化”较长的孵化和成长周期。资本投入具有显著的“沉没性”,早期研发阶段难以产生现金流,且技术路线可能因外部环境变化而调整,要求资本具备超长周期耐受能力。
三是投入主体新要求。未来产业的长周期性、不确定性、战略导向性等特点,决定了需要将政府投资的战略导向性、国有资本的规模优势和风险承受力、社会资本的市场敏锐度形成互补,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风险分散。政府投资具有不可替代的“筑基”作用,社会资本是激活市场活力与技术转化的核心引擎。
四是风险管理新要求。技术角度看,传统投入增长机制大多基于线性预测模型,难以应对未来产业前沿技术路线的快速迭代。产业角度看,未来产业具有强交叉性,按照行业和部门进行分工、分领域的传统资源配置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市场层面看,传统投入增长机制依赖的市场需求预测难以应对未来产业技术驱动型市场突变。这些新特点建立有效的风险共担机制。
五是区域统筹布局新要求。首先,未来产业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要求全国性的统筹布局和战略引导。其次,产业生态的跨区域协同性要求全局性资源配置。再次,未来产业的国家战略性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关乎国家竞争力,需通过统筹布局实现创新链的区域平衡布局和防范“卡脖子”风险。
构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的实践路径
第一,优化投入结构。当前我国未来产业投入存在“重应用轻基础”、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不足、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衔接不畅等问题,建议:一是加大财政资金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二是构建覆盖未来产业生命周期的全链条投入机制。在国家级高新区布局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提供技术可行性评估、原型机制造等专业服务。三是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全景监测指标体系,为及时调整投入策略提供依据。
第二,壮大耐心资本。尽管国家层面正推动设立“存续期达20年”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但由于在考核与容错机制、风险分担机制、资本退出机制等多方面仍存在制度供给不足,适应未来产业长周期、高风险特点的耐心资本体系建设仍任重道远。建议:一是研究制定“政府投资基金尽职免责清单”,明晰容错边界。扩大税收优惠覆盖面,提升创投企业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抵税比例,延长允许亏损结转年限。二是构建多层次资本退出渠道。支持政府投资基金、国有创投机构通过协议转让、竞价交易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简化未来产业领域并购重组审批流程。三是推动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深度参与未来产业投资。
第三,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新格局。多元化投资体系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协同,但实践中看,政府投资存在追逐热点概念和短期效应、忽视长期基础投入的倾向,企业投资对原有主业依赖程度高,跨领域协同能力较弱,难以形成产业链合力等问题。建议:一是针对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不同阶段创新活动,制定差异化的财政投入政策。二是支持央企与民营企业共建混合所有制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生态群落,在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未来产业加速器集群,提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市场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第四,创新风险管理。当前的风险管理依赖传统财务指标和风险评估模型,缺乏针对颠覆性技术的动态风险评估,社会资本风险补偿制度尚不健全。创新未来产业投资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建议:一是研究制定涵盖技术可行性、市场转化周期、产业链配套能力等的产业发展评估模型,为开展未来产业投资风险动态评估提供依据。二是健全社会资本风险补偿制度,对投资未来产业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前扣除优惠。三是创新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险产品,对产业化失败项目给予研发成本补偿。
第五,统筹区域布局。目前各地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存在存发展领域和资金投向同质化、忽视地方发展基础盲目跟风等问题。建议:一是构建未来产业区域差异化布局体系。根据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不同,分类建立“国家-区域-地方”三级未来产业布局指引。二是完善资源要素跨区域统筹配置机制。建设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人才共享数据库与金融资本对接平台,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流通。三是实施区域未来产业布局与发展动态监测,为开展区域未来产业发展动态评估和投入调整提供依据。
(来源:原文刊发于《中国网信》,2025年第4期,有删减。作者:于凤霞,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处长,正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