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资源环境约束倒逼增长方式转型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张鹏 时间:2015-12-02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环境污染仍很严重,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当前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还在强化。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充裕的资源作后盾和良好的环境作保证。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实现了世界经济史上新的奇迹。但是,由于增长方式粗放,也付出了大量消耗有限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凸显。正确认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科学探索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对策,推动增长方式转型,是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土地资源约束

所有经济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能否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达到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可利用土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占有土地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在人均耕地不足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农村住房占地不断增加,加上生态退耕和灾害损毁,使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土地资源相对贫乏、耕地不断减少和土地资源质量下降,不仅会使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受到限制,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制约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会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双重需要下,导致土地供给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之一。

二、水资源约束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源。虽然我国江河纵横、水网如织,水资源总量达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73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联合国列出的13个严重贫水国家之一。随着非农产业用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数量急剧增加,大量农业灌溉用水已被转用于非农业用途,全国平均每年因缺水受旱耕地面积近2600万公顷。在全国66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运行。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同时,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水污染已从河流蔓延到近海水域,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对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淮河、太湖、巢湖等江湖的断面监测结果表明,63.l%的河段失去了饮用水功能。一些城市把未经处理或简单处理后尚未达标的污水大量排放到天然河道,导致流经城市的河道90%受到污染,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且呈现由点向面的扩展趋势。我国属于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局面,导致资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并存,使之对工农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成为制约实现我国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能源供应约束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飞速增长,在2011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从全球来看,欧美能源消费已经进入微量增长阶段,但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费还在以较高速度增长,如此发展下去,能源消费总量将十分惊人。能源生产增长赶不上消费增长,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约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从1996年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随着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需要依靠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不但危及经济安全,而且会危及政治与国家安全。一旦国际市场能源价格飙升,局部地区能源供应不足,会加重我国经济负担,降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使我国利用国际能源改善国内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战略部署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能源进口的增加,国际上出现了中国“能源威胁论”,使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面临着很多不可预见和不确定性因素。

四、生态环境约束

人类生产活动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循环交流,社会生产过程伴生着以液体、气体、固体形式的废弃物排放。当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有害物质排放成倍增加、环境自净能力难以维继时,生态环境恶化就不可避免。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全国江河湖海普遍遭受污染,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大量的废气和二氧化硫排放导致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一些大城市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标准的25倍,雾霾已经笼罩了大片国土。酸雨污染区面积已经占到国土面积1/3。城市烟尘、酸雨、可吸入颗粒物等,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和反应,形成复合型污染,严重污染了土地资源、空气资源和水资源,直接威胁到居民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农村水土流失、地力衰减、草地退化、土地沙化,越来越多的河水变得不适合农业灌溉和生活饮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和人们食品安全。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和以农村为中心的生态破坏相互交叉影响,造成了我国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导致全国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我们测算,为达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排目标,我国GDP增速大约会下降0.5个百分点。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核心是保证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支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世界工厂”的形成,人均资源占有率偏低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交互作用,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加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可以看出,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以前那种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将被抛弃,一个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新增长方式将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