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关键领域重大成果持续涌现的背后,是支撑体系的全方位强化。怎样看待这五年科技领域的发展势头?下一个五年,科技强国建设又该如何发力?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解读。
专家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完成了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关键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强:从2020年到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的增加值从31.3万亿,增长到了40.5万亿。“三新”经济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了接近一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增长超过8倍,达到了1300多万辆,年均增速73%。
创新成果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离不开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破题”。“十四五”时期,我国不断打破了创新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等壁垒。与此同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愈发凸显,五年来,全国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强: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揭榜挂帅”“包干制”这样一些改革举措深化落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机制加快构建,5G通信、人工智能这些新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这些都有力地支撑了我们“十四五”科技创新各项指标的优化和发展,为我们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专家认为,未来五年,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围绕国家战略急需,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将推动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紧缺型科技人才培养,持续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联动,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守正创新的生态环境。
(来源: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