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解决生态型负产品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张鹏 时间:2016-07-08

一、什么是负产品

负产品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内生的,对经济、环境或社会产生负效用的物品或服务。根据产生影响的范围,负产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生态型负产品,主要是指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行为给自然系统带来的负效用。其主要形式包括:第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料污染、有毒化学物品及放射性物质污染等。生态破坏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影响到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条件。第二,自然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水、土地及矿产资源的消费。二是社会型负产品,主要是指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行为给社会系统带来的负效用。其主要形式是社会不公,主要包括与经济增长相关的不道德行为增加、收入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从负产品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制约作用来看,生态型负产品的影响力较为明显,而社会型负产品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则较为隐晦,本文主要研究生态型负产品问题。

二、我国经济增长中产生了大量生态型负产品

我国经济增长中产生了大量生态型负产品,如果扣除这些负产品,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大大降低。在我国影响较大的生态型负产品主要表现在:

1、雾霾覆盖大片国土

如同伦敦酸雾事件、洛杉矶烟雾事件一样,雾霾覆盖我国大片国土也成为人类环境污染历史上又一次典型事件。2012年以来,雾霾波及我国25个省份、100多个城市,“雾都”大范围出现。雾霾已经造成高速封路、民航停飞、出门迷路、学校停课等一系列干扰人们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其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更是触目惊心。与较大颗粒物相比,形成雾霾的细颗粒物(PM2.5)粒径小,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因为直径越小,PM2.5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全球环境展望》指出,每年有近200万的过早死亡病例与颗粒物污染有关。

2、土壤污染引发食品安全事件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化工污染成为重大污染源。苯、酚、磷类有机污染及镉、砷、铅、铬、汞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在对空气、水体造成污染的同时,也成为土壤中长期存在的“毒瘤”。重金属无论是污染水体,还是污染大气,最终都会回归土壤,造成土壤污染。2013年,环保部土壤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内地中重度污染耕地大约为5000万亩,危及粮食安全。20135月,市场上发现了产自湖南湖北的大量含镉毒大米,由于有关政府部门迟迟未对镉米事件做出回应,调查结果也没有及时公布,造成老百姓恐慌,开始抢购进口大米。当前,环境污染加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忧虑重重,稍有风吹草动无不触动人们的敏感神经,这不仅降低了消费者对国内厂商的信任度,也使得食品质量监督检测部门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3、水污染事件频发

随着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水污染已从河流蔓延到近海水域,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对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淮河、太湖、巢湖等江湖的断面监测结果表明,63.l%的河段失去了饮用水功能。一些城市把未经处理或简单处理后尚未达标的污水大量排放到天然河道,导致流经城市的河道90%受到污染,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且呈现由点向面的扩展趋势。近年来,山西长治苯胺泄露事件、昆明东川小江“牛奶河”事件、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等水污染事件频发。这些事件的发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使生态恶化的范围扩大、程度加重,由于严重危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4、经济增长能耗高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通常用两者年平均增长率的比值表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意味着经济增长利用能源效率越低,反之则越高。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2003年和2004年,一度高达1.661.60,表明能源消费增速大大快于经济增速。2001-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78,俄罗斯的0.32,美国为-0.33,英国为-0.78,可见美英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在下降,而我国能源增速仍较高。

三、解决生态型负产品问题的理论分析

经济行为具有双重作用,在产生经济效益和福利的同时,可能产生生态型负产品,因此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必然可能产生冲突。针对这一情况,解决冲突有以下三条途径:

减少生态型负产品的第一条途径,是将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增长保持在自然系统的极限之下,或最多达到自然系统的极限,并在极限上延伸。这条途径表明:在自然系统极限不变的假设下,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的条件是经济增长可以不依赖自然物质系统。从理论上看,确实存在可行性。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广义的财富和福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形的物质财富,二是无形的精神财富。经济增长要想避免与自然系统的冲突,必然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到精神财富的增长上来。但是,这种思想的最大缺陷是假设精神财富的增长可以脱离开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不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基础。

第二条途径是在达到自然系统极限时停止并维持住这一经济水平。这条途径表明,在自然系统的极限不变的假设下,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的条件是经济停止增长。罗马俱乐部就持这种观点,所以有人把这种理论称之为“零增长理论”。但是,这种观点早已遭到多方面的批评,因为零经济增长并不能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只不过使人类稍许推迟了所谓“世界末日”的到来。零经济增长将大大加剧社会的不平等,零经济增长条件下,社会效率将大大降低,并且零经济增长不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而从现实看,经济增长的停止从来就不是合理经济行为的目的。因此,第二途径是不可能的。

第三条途径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张自然系统的极限,也即取消自然系统极限不变的假设,使得经济增长永远保持在自然系统的极限之下。途径三表明,在自然系统极限可以改变的假设下,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可以达到协调,其条件是必须有一种力量来促使自然系统极限的移动。这种力量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本身。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表明了对自然系统极限的扩张。例如,木材一煤炭一石油一核能的利用过程就是从能源方面改变了了自然系统的极限。

四、解决生态型负产品问题政策建议

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市场机制和参与机制

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股力量的作用。要督促各级政府部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认真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职责和义务,促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有效激励企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市场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各类利益主体的参与机制,发挥市场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环境与资源保护产业的发展壮大。

2、粗放增长让位于绿色发展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提倡文明消费,要减少奢侈浪费的消费行为,如饮食上的大量浪费。

3、建立有效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目前资源价格明显偏低,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源的定价体系,因此要按边际机会成本制定自然资源价格,完善现有的资源税费制度,改变政府对资源性产品的定价,保护自然资源原产地的利益,采取节约型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4、把科技创新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

中国正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市场潜力非常大。要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减少经济增长的物耗能耗,发展循环经济,建立高效的、可持续的现代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