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步入关键十年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蔡松锋 时间:2016-06-28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为此,我国于2015519日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未来十年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关键期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快速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利用技术后发优势、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环境成本,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扩张,逐步缩小制造业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利用效率低、质量效益不高的阶段,产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在50%左右,而我国仅有20%多,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而且,我国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因此,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具体是要提高制造业科技创新水平、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生产档次质量。

未来十年,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质量,对于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二是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推动重点产品技术、安全标准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四是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政策规划体系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关系民生和安全等重点领域的行业准入与市场退出管理。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期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3D打印、大规模个性化订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都对传统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产生了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并将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已成为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

未来十年,我国应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

三、提升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关键期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参与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塑造了中国生产制造体系。但是,中国长期依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对产业升级不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为此,未来十年,我国要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一是在传统国际分工带来的比较优势日益弱化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发达国家尚未形成绝对优势的低碳产业,形成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低碳产业体系。二是积极延长国内价值链,提升加工贸易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水平。一方面,尽快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地化率,加快提升零部件、原材料在加工贸易中从上游生产企业向下游企业的传递速度和水平,提高加工贸易与国内原有产业的结合度;另一方面,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加强自身优势的培育,使跨国公司将更多的设计、生产、流通和服务环节放在中国,优化母子公司之间的分工关系,促使加工贸易由单纯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三是应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转变原有的被动适应国际分工模式,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为导向,将产业链延伸到海外,进而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四、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期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数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深度介入全球化进程,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既增进了全球消费者的福祉,也使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获益者之一。论数量,“中国制造”已无可匹敌:年工业增加值达22.8万亿元,工业品出口量占全球的1/7,均居世界第一;超过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制造”目前仍在产业链的低附加值区域徘徊,表现出“大而不强”的弱点。

为此,为了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未来十年需要完成“六大转变”。即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信息技术应用向两化深度融合、跟随模仿向自主创新、低端产品生产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