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概念近来广受市场追捧。目前国内外对“智能家电”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从技术角度上看,智能家电所涉及的技术主要有微电子、微处理器、通信、网络等技术。可见家电的智能化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家电的技术内涵也愈加丰富,可以认为,智能家电就是在各种传统家电中融入信息技术,使传统家电的功能更为智能化。相关的还有“智能家居”,相比智能家电,智能家居不仅在概念上更为广泛,且要求特定环境中的家居产品之间形成一个关联、集成的系统,因此可以认为,智能家电包含在智能家居的范畴内。
总体来看,智能家电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市场导入期,虽然一些智能电器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在国内已经较为普遍,截至2013年,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突破70%,而同期智能电视的覆盖率也超过50%。但家电领域智能化发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大众化的白电产品,如: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领域的智能家电价格与普通家电产品相差较大。很多智能家电产品以及智能家居系统都还面临“叫好不叫座”的需求状态,还未能广泛覆盖普通家庭。
由于目前多数智能家电产品还未能走入普通大众家庭,故而难以对家电智能化的“节能”效果进行准确分析,但从各方观点上看,存在正反两种声音:正面的观点认为,智能家电所具备的“控制”功能实现了家电产品的“闲置休眠”,而“监测”、“感知”功能则可以精准记录家电用能的情况,并为节能提供最优的电器运转方案,如:国内智能家居设备提供商物联传感推出的SmartRoom无线移动插座能够监测电器用电情况;持反面观点的一方称,智能家电虽然能为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和新奇的体验,但却会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如:智能家居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每一件物件必须通电,除了传统的家电产品,智能化趋势往往还会改造其他的家居物品,使其“电子化”,而且这些物品还必须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研究表明,仅2013年智能家居设备所消耗的电能就高达616太瓦,其有400太瓦就是由于其在待机模式下没有采用节能技术而产生的巨大浪费。“随着智能家居设备的不断增加,这种能源浪费的现象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预计目前,每年的电力消耗情况约为800亿美元,到2020年,智能物联网设备所消耗的电力约1200亿美元。”
对于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都有其价值,实际本质上并不构成争议,智能技术可以服务于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能效水平的提升,问题的关键在于家电智能化的方式。目前国内智能家电产品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不利于节能的问题或趋势,值得关注,主要有:
一是智能家电能效低。“节能”应是智能家电相比传统家电的优势特性。如:惠而浦“清新系列”洗衣机的“第6感智能操控系统”能够根据衣物重量、质地、脏污程度自动设置洗衣程序,以达到最佳的洗衣效果。但根据“中国家电产品高智商(门萨中国)俱乐部”标准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的评测,目前能进入门萨标准的产品俱乐部的产品寥寥无几。不仅如此,很多智能家电非但不具备节能技术的比较优势,其本身的运行能效也不能尽如人意。如:一些智能电视的能效等级仅为三级,仅刚刚达到市场准入的基本能效等级。很多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上出售的智能家电也并未按政策规定标明能效等级水平。
二是智能家电功能“华而不实”。市场上的一些家电产品在开发时并未考虑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产品的需求体验,而仅仅是为了实现智能化的噱头而进行功能的附加,属于一种“伪智能”,如:冰箱上附带图片浏览、音乐欣赏、视频功能等娱乐功能。这种“附加”不但不能有利于产品使用能效的提高,反而增加了能源消耗量。
三是非电子类家居产品电子化。智能家居也是目前国内外很关注的一大潮流。在智能家居“概念”的驱动下,逐渐出现了“许多非电子类家居产品电子化”的趋势,如:电子窗帘等,笔者认为,这种趋势是新增型的能源需求,而非替换型能耗,是信息技术能源回弹效应的一种表现,不利于培养居民“低碳”、“节能”的生活习惯。因此,从国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低碳生活的角度,这种趋势虽是市场自发现象,但在政策制定中应对其持“不鼓励普及”的态度。
智能技术常被认为是建筑、居住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但技术是中性的,节能是带有主观的目标,技术节能实际上存在两大必要条件:一是采用恰当的技术,如: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等可有助于节能,但并非所有智能技术;二是需要以节能为目的地使用这些技术,智能技术节能常常是一种由多种技术构成的方案(solution),单独应用某一项技术都不能达到节能效果。由此可见,智能居家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节能效果还需要积极引导。笔者对我国如何发展“节能”的智能家电行业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发展智能家电,仍需节能标准先行。
家电产品能效标准合格是智能家电、传统家电入市的统一门槛,目前家电市场上能效等级标识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既不利于整个家电行业的“绿色发展”也不利于鼓励智能化的节能技术在家电领域的创新与应用。目前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于2004年颁布,其中的很多规定已经与当前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等现状不相适应。因此,建议尽快组织修订出台新的管理办法。
其次,严控家电标准,谨防“伪智能”产品的不当耗能。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适用的家电“智能化”标准,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曾共同发布《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GB/T28219-2011),但该标准提出的在智能家电产品上张贴智能等级标签的要求实际上并未在市场上实施。因此,为保证行业规范发展,切实引导智能技术创新,就要尽快出台新的“智能化”的国家标准,笔者认为,家电的智能化标准应该有助于引导企业开发更有实用价值的智能技术,这些技术不能脱离各类家电本身所具备的核心功能。家电智能化的意义在于用更精准的电子控制替代手工操控,以更好实现其核心功能并提高家电的耗能效率,而不是完成诸如“让电冰箱播放音乐”或“让空调收发邮件”此类活动。
再次,细化对智能家居产品的鼓励性政策。
近年来,我国在家居、家电产业领域出台了许多政策。家电领域的政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带规范性质的规则、标准,如《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新版家电能效标准等;另一类是以鼓励消费为目的的补贴政策、工程,如:家电下乡、家电节能惠民等。可以看出,国家对家电行业的发展的政策取向是鼓励和规范并存的,特别注重了对绿色、节能的家电产品的推广和发展;而在智能家居领域,政府的支持态度十分明显,如:《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把智能家居列入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工程,《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又将“推动智能家居应用”列为重点任务,提出“将在在大中城市选择20个重点社区,开展超过1万个家庭的智能家居试点应用和推广”。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国家在对待家电行业的政策态度上较之智能家居行业更为客观。由于“智能家居”的产品内容更丰富,笔者认为在政策上也应该更为审慎,应防范由智能家居诱发的“非电子家居产品电子化”趋势带来的居民生活能源的刺激性增长。因此,对于智能家居,建议政府在给予政策支持时多考虑产品的实用性、环保性,而不以“智能家居”的大概念为依据,政府鼓励使用的智能家居产品和系统应能帮助居民转变和改善生活方式、习惯,从而实现日常活动的“节能”、“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