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DeepMind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与韩国围棋传奇人物李世石的焦点之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经过多天的极力奋战,目前世界排名第4,曾14次获得世界冠军的李世石最终却以1:4的悬殊比分输掉了整场比赛。对于这一结局,许多人大呼不可思议。但人们其实并不应太过惊讶——自1997年IBM的深蓝电脑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以来,随着各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基于此,人工智能在围棋方面战胜人类最好的选手,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实际上,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挑战不仅限于围棋。在今年2月份的美国科学促进会上,一些资深的计算机科学家已经表示,智能机器很快将在各个经济领域取代人类劳动者。
除去人工智能所引发的各种复杂的伦理争议不言,仅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发展总是好事——不要忘记了,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但我们同时必须看到,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
首先,技术进步引发的创造性破坏可能会加剧摩擦性失业,从而导致失业人数的上升。历史上,卢德运动就是由于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导致大批手工业者破产所引起的。而就人工智能等技术而言,2016年的世界经济论坛曾表示,到2020年,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有望在全球15个主要经济体中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但与此同时,这些技术变革也将导致这些国家就业岗位减少710万个。这意味着,未来5年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导致这些国家就业岗位总数净减少510万个,从制造业到医疗保健等诸多领域的岗位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国际劳工组织近期也预计,到2020年全球失业人数将再增加1100万,而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使全球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其次,技术进步特别是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会导致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从而降低社会凝聚力。以美国为例,1980年以来,美国总体收入差距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其中,除了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外,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与计算机技术的兴起有重要联系。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美国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张,而原来由低技术的蓝领工人从事的许多职业则被计算机等所替代,这导致对低技术工人需求的持续减少。在此背景下,高技能型人才的工资水平实现了快速增长,而低技能工人的工资水平则出现了停滞。在我国,同样有研究显示,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导致了工资差距的扩大。
当然,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所可能引发的各类负面影响,我们所应做的绝不是简单地限制相关技术的研发。尤其是,随着传统经济发展动力逐步减弱,我国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正不断提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但如以上分析的那样,我国同样也面临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负面冲击。牛津大学和花旗银联合行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可能导致我国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
基于此,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同时,我们必须对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加大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等措施,来减轻技术进步对弱势群体的负面影响,以确保技术进步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不断降低技术进步的破坏性作用,从而实现社会的总体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