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是本届政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重要战略部署。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国务院文件的出台以及“双创”活动周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大众创业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全社会呈现出“创客”摩拳擦掌、投资人热情高涨、地方政府利好频出、消费者大尝实惠的良好发展态势。在这里,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各类大众创业活动蓬勃发展的伟大成就,也要对大众创业参与主体中日益显现的“浮躁”予以高度重视。 一、大众创业的各类参与主体的“浮躁”表现 1、创业者“浮躁”的表现 一方面表现为创业方向的盲目选择和一哄而上。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相当一部分创客选择进入门槛最低、业务模式最容易复制O2O行业开展创业活动。一时间,各类互联网租车、租房、洗车、洗衣、送餐、美容、订票、挂号等O2O创业项目蓬勃兴起。2013年以来,仅“线上预约、线下洗车”这一简单O2O商业模式就有云洗车、嘀嗒洗车、车8洗车、赶集易洗车、e洗车等众多高度雷同的创业项目相互竞争。O2O短时间之内同质化创业项目一哄而上的必然结果就是全行业以比传统制造业快得多的速度迅速饱和以至于不得不恶性竞争。今年下半年特别是10月份以来,O2O领域出现大规模倒闭潮,其中不少项目甚至没有得到A轮融资就已经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另一方面表现为创业行为对创投资本的简单依赖。近年来,随着我国创业投资的高速发展,靠外部资本快速输血为生已经成为创业项目的典型运营模式。创业者的关注重点和创业项目的运营模式已经愈来越多的聚焦在如何尽快引入投资人、如何快速“烧钱”以占领市场的非理性模式上来。本来不是创业环节必须的风险投资已经成为创业者创业行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以至于不少创业者坚信“创业必须依靠投资,投资人有义务将自己的企业抚养长大”。在这类创业者的眼里,创业所追求的目标不是打造一个产品、成就一份事业,而是“to VC”、“to PE”。 2、投资人“浮躁”的表现 一方面表现为创业投资的日益大众化。创业投资就其投资对象的复杂性而言,对投资人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但随着我国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创业投资领域,似乎一夜之间创业投资成为人人皆可参与的大众化投资行为。到今年上半年,全国已经备案具有投资资格的机构超过1.5万家,实际已经发生一级市场投资行为的机构8000多家。仅深圳一地,各种类型的创投企业就超过千家,企业主、分析师、互联网公司员工,纷纷投身风险投资领域当起了创投机构的合伙人。这个以前属于小众的领域,突然就变成了“扔个砖头进人群,一定能砸到一个投资人”的尴尬局面。一时间,在硅谷习以为常的创业者到处找投资似乎在中国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风险投资人到处风风火火找项目。 另一方面表现为投资人价值判断的模式出现偏差。任何投资都是基于投资人对所投项目内在价值即项目估值的判断和认可。而项目估值首先体现在项目未来盈利能力的贴现。当前,不少投资人甚至是业内知名创投机构将创业项目的估值简单等同于项目的人气指标和参与度,如注册用户数。某些券商甚至将创业企业注册用户数增长速度作为确定企业是否具备某些上市条件的唯一标准。在这种价值判断模式下,投资人不得不默许甚至主动参与各类旨在增加创业项目注册用户数的“烧钱大战”,以凭借这类可高度复制的“花钱买人气”来提升项目的估值水平从而在退出阶段获得高溢价。相比之下,所投创业项目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值、是否具有长期竞争力等等企业发展的基本命题却被忽略。 3、各级政府“浮躁”的表现 一方面表现为全国推进大众创业的“一刀切”。大众创业就其创业活动本身来说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为,需要一定的市场机制发展基础。当前,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体部署,各地区纷纷密集出台本地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但从目前出台的各类政策体系来看,由于国家层面总体部署并没有区分不同发展基础地区的不同任务要求,各地区出台的本地政策措施则更多的是对国家层面政策举措在本地区的简单复制,着力点大都聚焦在财税金融、双创支撑平台、商事制度改革、创业服务体系等共性领域。但显然,基于各地区由于所处产业化阶段不同、市场化基础不同、资本和智力要素富集程度不同,其创业活动的活跃度也有着巨大的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0%以上的创业行为发生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型城市。因此,在推动大众创业过程中不可能简单运用同类政策举措,显然国家层面一刀切的顶层设计必然造成各地区不切实际盲目照搬、简单复制的“合成谬误”。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于大众创业支持方向的偏差。如前所述,大众创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为。各级政府在推动大众创业需要充分把握其市场化内涵,挖掘大众创业各环节中市场失灵的领域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加以纠正。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基于“短、平、快”的思路大力支持本该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甚至直接动用财政资金投入高风险的创业活动中,比如,某些地区提出为每个新建孵化器提供200万元政府扶持资金,为每个孵化企业提供办公、经营、人员等多方面的财政补贴等。与此同时,对于大众创业活动中市场失灵的外部环境构建,比如企业家精神的宣传、创业文化和创业技能的培养、运用信息化手段缩小各地区创业基础鸿沟等需要长期漫长投入的环节却缺乏有效关注和支持。 4、消费者“浮躁”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互联网时代大众消费行为的非理性。在各界对“草根经济”、“屌丝经济”的大力宣扬过程中,大量消费者的关注点逐渐由关注产品服务质量向关注优惠幅度、烧钱力度的大小上来。在跟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O2O领域,大量消费者仅仅是为了得到“0元体验”的优惠而注册为用户,一旦体验完就选择注册另一家“0元体验”的应用的消费行为比比皆是。纵观“双11”的打折大战和O2O领域免费体验的大行其道,可以说大量消费者已经完全忽视了创业项目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本身的使用价值,而仅仅是追求商品服务购买环节所得到的价格优惠产生的愉悦。 二、“浮躁”的社会影响不容小觑 首先是导致虚假繁荣 一方面,受扭曲的投资理念和盲目的创业行为的共同影响下,大量同质化的创业项目快速兴起,一边快速衰落。以新增创业项目数量所体现大众创业的“繁荣”掩盖了大量创业项目“其亡也乎焉”的窘境,真正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业务模式新颖、盈利模式清晰并得到社会充分认可的成功创业项目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靠烧钱大量积累注册用户的创业项目运用模式造成了创业项目社会价值的“注水”。当前,基于外部资本注入的创业模式中的非理性行为尽管已经在业内尽人皆知,但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乐于看到这种“泡沫”越来越大而都不愿意去做点破“皇帝新装”的人。究其原因就是每个人都不希望这一虚假繁荣的“泡沫”破裂在自己手中从而确保自己能够以更高的估值将手中的项目转移给“更傻的下家”。 其次是扭曲企业家精神 工业文明以来,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企业家精神最好的体现就是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企业家付出的艰辛努力。在这一阶段,企业家要创立企业、发现市场需求、与对手合理竞争、不断改进产品服务、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从而将一个企业从小壮大。无论是工业文明初期的洛克菲勒、卡耐基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柳传志、张瑞敏、褚时健,他们身上体现的坚毅不拔的企业家精神成为一代代人的精神力量。而当今的不少创业者只是追求靠烧投资人的钱快速提升估值水平套现的创“富”,而非追求打造百年品牌的创“业”,显然这些创业者身上不能也不可能体现、传承作为社会前进动力的企业家精神。 再次是影响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一方面,追求高折扣甚至“0元体验”的非理性消费观大行其道,必然会对实体经济中的供给行为产生“挤出”影响。比如在线洗车的免费推广必然导致传统洗车行业的客户流失,靠优惠券吸引客户的互联网打车软件必然大大降低正常的街边打车行为的成功率。可以说,基于“烧钱”模式的创业行为所提供的非市场化产品和服务价格必然对传统线下行业产生带有倾销特征的不正当竞争。 另一方面,创投资本过度投入和地方财政资金对于创业活动的直接投入扭曲了大众创业的社会成本,造成全社会层面的创业活动“过剩”或“过度创业”。大量宝贵的社会资本既没有用来提升创业活动和创业项目的内在价值,又没有用来投入本已缺血的实体经济,而是仅仅消耗在创业“烧钱”活动中;本该以民生为投资导向的财政性资金没有投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反而大量投入高风险的创业活动。这些投入显然不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任何形式的帕累托改进,而仅仅大众创业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零和博弈罢了。 三、采取有效手段为“浮躁”降温 在创业主体日益“浮躁”的过程中,社会各界要采取有效措施为“浮躁”降温,确保大众创业回归理性。 一方面,必须进行正确的宣传引导,营造大众创业的理性软环境。结合对企业家精神的宣传呵护,建立覆盖各年龄人群的科学创业观教育,重点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成功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贡献;打造特色宣传平台,着力宣传创业成功者在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努力甚至失败案例;正确引导各类媒体对互联网时代创业成功的宣传视角,坚决杜绝对创业者“一夜暴富”或投资人“一本万利”的片面宣传。 另一方面,必须对创业行为加强有效监管,营造大众创业的公平硬环境。强化创业者的知识产权意识,鼓励引导创业者将其可能被简单复制的商业模式注册为专利。对各类“烧钱”型创业项目和商业模式进行严格监管,既要科学判断其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是否对同类实体经济产生不公平竞争,又要及时发现同类商业模式中靠“烧钱”打价格战产生的恶性竞争,对其中造成社会福利巨大损失的典型案例进行果断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