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CPI)同比上涨1.8%,同比涨幅比2015年12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1%,在食品细分项目中,受寒潮及春节临近的影响,鲜菜和猪肉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同比分别上涨14.7%和18.8%,是造成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受国内投资增速下降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在低位运行的影响,1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场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5.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6.9%,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0.5%。这也是自2012年3月以来我国连续第47个月出现PPI负增长的情况。
理论上,作为生产链的上游,PPI的波动会对CPI产生传导作用,即PPI的上涨会带动CPI的上涨,而PPI的下跌也会给CPI带来较大的下行压力,因此可将PPI作为CPI的先行指标。然而,从经济运行数据看,PPI长时期的负增长并没有使CPI同样出现长时期的负增长,并且现阶段也没有迹象表明CPI的波动会向PPI进行调整,二者之间出现明显的倒挂现象,由此也引发了PPI向CPI传导途径的质疑。那么,PPI是否能够继续作为CPI的先行指标?如果能,现阶段是什么原因阻碍了PPI向CPI传导?如果不能,那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PPI与CPI之间的传导路径
对PPI和CPI的构成指数分析可以发现,如果按用途分,PPI可以分为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生活资料价格指数,其中,前者又包括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后者包括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CPI分为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和居住八大类。由于统计局没有对外公布各个指数占CPI和PPI的权重,因此可借助回归的方法估算出各分类指数的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可求得各类指数对CPI和PPI的贡献度。考虑到我国自2001年起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进行改革,调查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数量由原来的325种增加到550种左右,因此本文所选数据为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月度同比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在样本期内,CPI中食品权重的均值为32.44%,对CPI的波动贡献了59.27%;而居住类消费价格权重的均值为15.47%,对CPI的波动贡献了23.39%,食品和居住二者共同对CPI的波动贡献了82.66%,因此CPI受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的影响较大。在PPI中,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对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较大,二者对生产资料的贡献达到77.88%,对PPI的贡献分别达到43%和24%;而生活资料价格的波动主要受食品和耐用消费品的影响较大,二者对生活资料价格的贡献可达到72%,对PPI的贡献分别为7%和4%。
(一)阻碍PPI向CPI传导的因素
从CPI和PPI的分类指数构成方面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CPI中包含着服务项目的价格指数,而PPI中主要侧重于工业品价格,对服务价格考虑较少,其中,在所研究的样本范围内,CPI中的消费品和服务权重分别为75%和25%,而PPI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权重分别为75%和25%;其次,CPI中包含许多来自国外的进口商品,而PPI中包含不进入国内消费市场的出口商品;另外,农副产品仅进入PPI中的工业加工环节,而CPI中还包含未进入工业加工环节的其它农副产品。因此,在价格指数的编制方面造成了PPI的波动不能完全传导到CPI上。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经济复苏形势尚不明朗导致我国出口增速放缓,以及资本回报率下降造成我国投资增速下滑,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且存在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因此过剩的工业产品压低了PPI。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入,并利用后发优势对国际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和吸收,我国的生产率在不断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上游价格上涨对最终消费价格的冲击。加之我国市场化体系有待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这也会导致价格扭曲的存在并阻碍PPI向CPI的传导。
(二)PPI与CPI之间的传导路径
由于国内工业品会进入最终消费市场,PPI与CPI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同性,二者之间具有重叠部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CPI中消费品和服务的比例分别为75%和25%,从而CPI中的消费品会受PPI价格波动的影响,可借助价格在产业链的传导来分析PPI与CPI之间的传导途径。
价格在产业链的传导途径又可分为成本推动型理论和需求拉动型理论。成本推动型理论认为,上游生产成本的变化会通过“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生产链向下游商品传导,因此PPI价格的变化将引起CPI的变化,如果出现此情况,央行应更多的从供给方面来调控价格水平。在最终消费品中有一部分是以工业品为原料的消费品,如交通、居住和衣着等所需的成品油及铁矿石等,这部分消费品通常又包含在PPI中的生产资料里,当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时会对这部分消费品的价格产生上涨压力。同时,PPI中的生活资料包括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这部分产品对CPI中的消费品产生直接影响,仅是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区别,因此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会带动CPI的上涨。另外,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还会推动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进而借助生活资料和CPI的传导途径间接影响CPI上涨,如加工工业中化肥价格的上涨会影响农副产品的价格并造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生活资料工业品的价格上涨,从而致使CPI上涨。
需求拉动型理论认为,由于消费者需求会影响到最终商品的价格,而最终商品价格会进一步影响到上游产品的需求和价格,从而产生CPI对PPI的倒逼机制,当出现此种情况时,央行应更多的从需求方面来调控价格水平。在CPI中的非工业消费品为PPI中的原材料,如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生产资料工业品和生活资料中的食品,当居民增加此部分消费品时会对CPI上涨产生推动作用,同时也会推高原材料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中的价格,从而引起PPI上涨。另一方面,PPI中的部分工业品又与CPI中工业消费品有共同的原材料,当此部分消费品需求增加时会引起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并进一步带动PPI价格上涨,如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启动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近年来对住房和汽车需求的大幅增加等因素均会拉动石油、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进而对PPI上涨产生拉动作用。
二、其它因素对CPI的传导
影响CPI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仅从生产链的角度对PPI与CPI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虑而忽略了其它因素的影响,那么PPI与CPI的分析结果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从而会对PPI和CPI之间的关系产生错误的理解。
对价格进行分析时往往不能忽略货币因素对其的影响。影响最深远的要属货币数量论,即在保持产出及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同时,如果货币政策较为宽松,则利率会存在降低的趋势,较低的利率会刺激投资的增加并增加总需求,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会使物价上涨。较低的利率也会增加银行的信贷规模并进一步刺激投资。
此外,货币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资本市场来影响物价波动。托宾q值效应认为,货币政策将影响股票市场价值,特别是当利率下降时,股票市场的投资活跃,企业市值增加会推动扩大生产投资并增加产出,从而提高国内物价水平。财富效应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资产价格而改变人们拥有的财富价值,从而改变其消费,影响最终产出,进而对物价产生影响。流动性效应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提高股票价格,使得公众持有的资产价值上升,相应的公众遇到财务困难的可能性下降,因而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将会上升并带动价格的上涨。金融加速器效应认为,由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紧缩性货币政策将降低资产价格,使得企业净资产下降,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社会总需求随之下降并使价格下降。
而且,货币政策的变动还会影响到汇率,并进一步通过经常项目以及资本和金融项目来影响物价水平。对经常项目而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当货币供给趋紧时,利率会出现上升趋势,名义汇率水平会下降,从而引起本币升值,此时本国产品相对其它国家的产品更贵,因此会降低本国的出口并增加进口,本国的总需求将降低,物价水平将下降。本币升值导致进口增加时又可分为两种途径来影响物价,一种是对进入生产环节中的原材料的购买,由于原材料价格的降低将减小厂商的生产成本并会促进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下降,从而沿着生产链由上游向下游传导。另一种是进口商品直接进入最终消费环节,由于这部分商品价格的下降也会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整体物价水平。对于资本和金融项目而言,本币升值会增加国际直接投资的初始成本并减少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减少也会降低国内的总需求,进而降低国内物价水平。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加入货币供给量(M1)来分析CPI与PPI之间的关系,所选变量均为月度同比数据,并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变量间的关系做出判断。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需满足变量平稳性要求,在对各变量进行ADF检验时发现仅M1的数据为差分平稳变量,其余变量均为平稳序列。最终结果如表1所示。
表1: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原假设 |
P值 |
PPI不是CPI的格兰杰原因 |
0.0023 |
CPI不是PPI的格兰杰原因 |
0.0119 |
M1不是CPI的格兰杰原因 |
0.0001 |
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CPI和PPI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即PPI依然能够作为CPI的先行指标,PPI对CPI的预测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PPI的下降会对CPI产生下行压力。检验结果还表明,货币供给量为CP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对CPI的上涨产生推动作用。
本文实证结果发现,即使存在价格指数编制上的差异、产能过剩及市场机制不完全等因素,PPI依然能够作为CPI的先行指标,那么是什么原因使PPI长期的负增长并没有向CPI传导?
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货币供给量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其中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这段期间内,M1的供给量年均增长7.38%,M2的供给量年均增长13.46%。虽然我国自2005年7月起出现人民币升值并由此造成了物价下降的压力,但是由于我国加工贸易占比较大,在样本期内,加工贸易平均占出口金额的48%左右,较低的进口价格会降低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在人民币兑美元稳步升值的同时,我国劳动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也会降低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导致我国并没有出现贸易顺差的大量减少,而是整体上保持上升的态势,这就造成人民币升值对物价下降影响的弱化。另外,我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投资回报率丰厚,国际直接投资不断上升。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吸引了国际游资的进入,并通过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来影响国内物价。而国际收支总差额的不断增加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攀升,外汇储备的增加又进一步扩大了我国货币供给量。因此,货币供给持续增加抵消了PPI负增长对CPI下行压力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