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低碳经济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很多国家都把自身的经济重心转向低碳型发展,我国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而且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但是如何实质性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亟需深入研究。本文在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亟需建立的政策体系。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1、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所做的《斯特恩报告》中指出,全球以每年投入相当于GDP1%的资金用于低碳发展,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泰国巴厘岛举行,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即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
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碳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低碳经济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单位产出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二是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不断下降,即能源的清洁化。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规范的法律体系
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干预必须辅之以足够的强制力,而法律无疑是最具强制力的措施。在这方面走在低碳经济前列的国家无不如此。2007年6月,《气候变化法案》的出台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针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法律在英国问世。该法案规定以1990年作为基年,到2050年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减少80%。有了法律支撑,政府就可以依据法律推进相关工作的进行。2009年4月,英国政府2009-2010财政预算报告中正式写入了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并据此投资7.5亿英镑用以支持低碳和绿色制造等新兴技术产业。
由于低碳经济的转型是一个带有公共品性质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以适当的方式综合性的进行参与。诸多国家的低碳立法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中国必须抛弃现有的传统方式,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代之以一个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整体推动机制,积极迅速地建立一个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规范的法律体系。事实上,中国在环境立法方面近年来也有相当多的进展。已经出台的法律包括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2006年的《可再生能源法》以及2009年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立法数量众多固然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也难免存在互相矛盾和冲突之处,致使法律的执行效果不佳。此外,中国的众多行政部门中与低碳经济相关联的部门非常多,包括资源、能源、计划、财政、环保等部门,这些职能机构目前为止尚不能形成完整统一、相互配合的整体机制,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实施。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一个能够形成行政合力的有效体制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1、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保障体系
其一,政府要结合未来发展的需求,在适当的时机提出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规划战略、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对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技术创新进行全面规划、部署和推动。其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统一的减排技术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其三,采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积极建立碳税和环境税政策。在财政补贴政策方面,一是对能够满足低碳要求的能源供给和生产部门提供补贴,其中包含了各种碳排放较低的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被高效利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二是对这些低碳排放能源的消费者给予直接补贴或者折扣。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政府购买向低碳产品倾斜,拉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积极尝试推广“碳预算”。
2、构建有针对性的低碳技术的创新体系
发达国家政府已经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果和低碳技术创新实践经验,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和创新环境,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适合本地区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并应用各种手段使之更具约束力,更为稳定。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只有掌握新型的、高效的低碳技术,才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中,欧盟的目标是追求国际领先地位,开发出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能源技术。英、德政府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
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对低碳技术研发及时进行超前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并加强低碳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低碳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互动体制和机制,围绕能源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构建低碳技术研发平台,加强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3、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其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可利用既有交易平台或交割平台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来规划相关交易制度,提供未来建构碳交易市场的基础,同时参与购买或者项目业主联合开发建立低碳技术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构建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平台。大力培育低碳技术创新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低碳技术创新成果交易供需网络,促进低碳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4、构建低碳技术创新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体系
一方面,加大财政资金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投入,利用财税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加快组建各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基金,完善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资本市场体系;设立低碳技术专项基金,发展低碳技术创新的碳金融。另一方面,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造性和进取性的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开放性的人才流动机制和竞争性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低碳技术创新。
四、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蓬勃的低碳产业体系
1、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政策上来看,发达国家的政策重点并不是推动宏观上产业结构的大幅度变化。因为这些国家多数已经实现了发展中国家正在试图实现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和稳定,大幅度的改变产业结构并不可能。在这种条件下,发达国家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任务落实在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低碳产业上。新能源产业从长期来看是解决能源和碳排放问题的根本途径,加之围绕新能源能够发展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如采掘、提炼、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因此发达国家对这类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其发展,如美国通过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扶植新能源发电产业。
2、激励促进低碳产业充分发展
除了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增加低碳排放产业的比重之外,有很多产业和行业无可避免的有较高的碳排放,如矿产资源开采、火力发电、冶金和一些化工行业等等。这些产业的低碳发展需要有专门从事碳减排的生产性服务,以避免减排上的规模不经济。同时在低碳经济实现的过程中,减碳、降碳所不可或缺的设备、技术、指导和服务也需要有专门的企业来提供,这就形成了低碳产业。
从经济层面来看,低碳发展的实现依赖于社会中有足够多的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供给。而任何一种产品的持续有效供给都来自于这种产品的产业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产业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只有实现了产业化低碳产品和技术才能脱离政府的支持而自然地生存在市场经济中,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低碳化才能够持续,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方能在此基础之上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