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例如,蔡昉等人的研究表明,人口转型导致的总人口抚养比下降对中国储蓄率的贡献约为5%,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则高达1/4左右。
不过,由于生育率不断下降,同时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时我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第一次出现下降,人口抚养比也在2013年达到历史低点后开始恢复缓慢上升。人口结构转型已经开始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劳动力总量开始出现下降,我国劳动力成本正加速上升,从而削弱了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及结构的变化导致许多研究人员及政策制定者担心随着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步耗尽,未来人口因素的变化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不过,中国的“人口红利”真的耗尽了吗?
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除了要考虑劳动力数量因素外,还需考虑劳动力的质量。如果将综合考虑了数量和质量因素的劳动力投入称为有效劳动力的话,那么在人口转型期间,只要劳动力质量能够保持较快的提升步伐,即使劳动力数量维持不变或仅出现一定程度下降,有效劳动力仍有可能继续稳步提高,从而继续释放“人口红利”。只不过,此时的“人口红利”是由劳动力质量提升而非数量扩张带来的而已。
具体到我国,笔者认为考虑了质量提升的因素后,我国的“人口红利”可能仍存在一定的挖掘空间。
首先,通过加大教育投入等人力资本投资,我国可以显著提升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2013年我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首次达到4%的历史目标。不过,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目前我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仍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方面也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我国可以显著提升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劳动力数量下降带来的负面冲击。
其次,在资本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总量出现下滑将导致资本劳动比率加快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劳动力将拥有更多的资本量。很明显,随着单位劳动力资本拥有量的提高,单位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也将进一步提升。
第三,目前针对生产率——年龄曲线的研究显示,年轻劳动力进入工作阶段后,其生产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步提高,直到40-50岁达到峰值后生产效率才会出现一定程度下滑。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虽然在不断加深,但人口年龄中位数仍仅为35岁左右,大部分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还在不断提升阶段。
此外,即使劳动力生产效率在50岁之后出现一定程度下降,通过改善工作场所安排或者加强中老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仍可将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出现了下降,但在考虑劳动力生产效率提升因素后,中国的有效劳动人口并不一定也随之下降,中国的人口潜力可能仍有一定的挖掘空间。对于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