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 积极构建更加智能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时间:2025-08-28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科学系统推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人工智能不仅对人类认知边界、劳动能力、决策水平带来极大拓展,同样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共享智能时代红利的殷切期望。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实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动,加强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社会公众的工作质量、学习效率和生活品质,传递人文关怀、织密社会连接、实现智能向善,让更多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积极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一、历次重大改革均具有群众性,“人工智能+”行动将是一场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伟大变革

一是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符合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教育教学、医疗健康、文化旅游、住房养老等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重点领域推动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随着人工智能与社会民生各领域各环节广泛深度融合,正在成为提升民众生活品质、推动社会智能跃升的全新引擎。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有助于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符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人工智能发展思路。

二是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顺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从某种意义上看,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诸多科学技术都具有“双刃剑”属性,若仅仅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变革、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寡头财富,完全以市场效率和经济回报等为主要驱动发展人工智能,则有可能会不断冲击人类社会价值体系,造成重大社会负面影响。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沿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正确方向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更多积极进展和应用成果。

三是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彰显“以人为本”和“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正确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实际上,在发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就是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民众可知可感、可及可享、可持续受益的民生实效,让人民群众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防范应对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引导人工智能的正确价值取向,加快释放人工智能在提供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步提升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质。

二、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需要准确把握三组关系

一是追求性能与人文关怀的关系。人工智能正在从工具辅助向智能协作和人机协同方向演进,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提升效率、优化流程、便捷服务等方面优势显著,但需警惕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导致服务僵化、忽视人文关怀,特别是加剧老年群体、残障人士等面临的“数字鸿沟”“智能鸿沟”问题。人工智能能力提升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尊严与幸福感,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服务温度为代价,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效率的同时,应确保人工智能服务的灵活性、包容性和人性化。宜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无障碍”“适老化”,确保所有群体均能平等、便捷、有尊严地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与便利,使人工智能发展始终褒有浓浓的“人情味”。

二是推动发展与安全有序的关系。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推动人工智能与社会民生深度结合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并妥善处理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伴随的风险挑战与复杂关系,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民福祉。人工智能在民生方面的创新应用必须和向善发展同频共振,既要防止误用、滥用或恶用人工智能,确保人工智能直面民众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也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民群众较为关切的医疗健康、就业影响、教育公平、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议题,确保人工智能技术演进始终服务于人类进步。

三是总体布局与预留空间的关系。在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的过程中,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准确把握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应用社会民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民众真实需求和面临现实问题为导向,力争在人工智能服务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技术产品、场景应用、服务效果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加速构筑“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规模化应用先发优势。但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很强,应用风险和难度也高,应适当做好留白、建立容错机制,为调动全社会创造性、能动性留足空间。

三、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

一是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工作是个人实现社会价值、家庭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推动利用人工智能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有助于提升劳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职业压力。随着人工智能在智能化办公、智慧化管理、数智化决策等工作层面广泛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正重塑人机协同模式与劳动分工结构,推动形成更加高效、多元、灵活的工作新范式。人工智能将逐渐成为每位职场人员的“第二大脑”和“体外肢体”,个人或小型组织可以通过指导多个智能体或机器人,即可高效完成复杂工作任务。另外,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具备十分显著的就业创造潜力,正在持续创造新的就业机遇。有研究预测,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下,10年内全球将新增超1.7亿个新职业新岗位,为就业群体开辟了广阔的择业新空间与发展路径。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已在“人所不能、人所不愿”等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岗位上展现出独特优势,正在有效缓解部分行业领域用工压力。

二是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范式。学习既是个人适应社会变革、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支撑。如今,以书本为主要载体、以知识单向传递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社会对个体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要求空前提高。不应再将人工智能简单视为提升教育效率或丰富资源的辅助工具,而应将其定位为激发和赋能学习者主动性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利用人工智能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快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构建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学习更便捷、实践更充分的终身学习体系。另外,随着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演进发展,人工智能正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尤其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作业辅导等场景中广泛应用,在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同时,如何杜绝“代劳式”使用、防止学生过度依赖,进而保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敢辨真伪的能力,同样至关重要。

三是提升更为美好的生活品质。人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核心标尺,也是构建智能社会加快实现以人为本、智能向善、服务民生的根本宗旨。当前,人工智能正加快向医疗、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度渗透,不断拓展智能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应用场景持续丰富、服务模式不断翻新。要以提升全体人民健康水平为工作重点,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深度应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偏远地区下沉,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效率和能力,提升全民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人人可享、触手可及。另外,人工智能在提供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方面的巨大潜力正日益体现,有望成为人际情感联结的新型纽带,未来或将以全新智能形态,为老年人、特殊群体等提供更有温度的陪伴照顾,更好传递关怀、增进理解、促进包容,加速提升人民群众更为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质,积极构建更加智能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作者:易成岐,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人工智能处副处长)